二期工程建造于申洲集团春晓基地,将于近期开工。
他继续说道,目前,国家对光伏发电补贴没有下调的意思,而是要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鼓励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光伏电站上网电价补贴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
知情人士分析称,从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传统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光伏电站的上网电价补贴今后肯定是要下调的,但一些地方政府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费用将给光伏上网电价的下调造成压力。据媒体报道,近两年,国家发改委数次对风电上网电价进行评估,考虑下调风电上网电价的时机是否成熟。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Solarzoom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风电的下调方案正在征求意见之中,还没有定论。对于企业收到补贴的时间,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进入可再生能源补贴名单的一般是三个月;如果没有进入名单的,就要等了。鼓励地方政府出面近来,嘉兴的分布式模式在全国掀起一阵热浪。
近日,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对风电的调价设想方案,风电四类资源区标杆电价将从目前的0.51-0.61元/千瓦时,调整为0.47-0.59元/千瓦时。孟宪淦很认可这种方式,他说,由地方政府牵头,协调电网、企业、业主、投资方几方进行充分合作和创新探索,嘉兴模式给各方提供了分布式可实施的经验。供应链把关的失控,是组件质量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
如果组件寿命不达标,或者光电转化率衰减过快,则一切的投资测算都是构建在沙滩上的城堡。中国大多数大型光伏电站都建设在西北部地区。目前国内已建成的光伏电站中,具备投资安全边际的潜在可收购对象非常少,除了政策及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外,最大的担忧,正是对这些光伏电站的质量缺乏足够的信心。比如,根据鉴衡对新疆某8MW光伏电站的抽检中发现,3178块光伏组件中红外成像抽检2,856块,其中19%存在虚焊热斑效应;青海某50MW光伏电站,抽检44,080块光伏组件,发现29%光伏组件出现明显蠕虫纹隐裂;某国内知名组件厂生产的1.6MW组件到货验收中,抽检中发现10%组件外观故障,20%存在隐裂故障;甘肃某10MW光伏电站,抽检发现高达58%的光伏组件出现功率明显衰减。
专家建议投资者应着眼长远回报,而非眼前短期的价格优势。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陆续浮现此前,鉴衡的一份报告已经为光伏电站行业敲响了质量警钟。
对于生命周期达到25年的光伏电站而言,组件质量是影响投资收益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基于杜邦 特能(Tedlar) PVF薄膜的背板是目前市面上唯一拥有保护组件30年以上、经户外实绩验证的背板材料。作为光伏组件的保护层,背板材料得经受住25年的紫外线辐射、沙尘、湿热、干热等老化因素的长期考验。相对于可延长组件多达10年使用寿命来说,这些成本几乎可忽略不计。
组件购买者(系统商和投资者)必须深刻了解组件的材料清单,并选择优质材料,才能降低风险,确保更高的投资回报。在国外,光伏电站证券化之后,是非常成熟的金融产品,被众多基金持有。对于光伏组件企业而言,硅片部分是核心,企业从硅料采购到组件制造,每个生产环节都应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PET背板在日本使用广泛,其外层保护材料PET聚酯是非氟材料,非氟材料耐候性较差,直接曝露在户外其高分子链段容易被紫外线破坏,出现开裂现象。
使用未经实绩验证的背板材料,每瓦成本或许能节省0.01元到0.12元之间,但这也仅相当于光伏组件1-29天的发电量而已(以25年的年限计算)。中国地缘辽阔,气候和环境差异明显,这使得背板材料需要经受得住更为严苛的考验。
杜邦于2011年启动的大型光伏组件可靠性调研项目,在研究了全球60余个光伏电站后总结称,光伏背板户外常见失效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开裂、外观变黄、风沙磨损、热斑熔化开裂燃烧、老化加速组件功率衰减。然而,一座座光伏电站拔地而起的同时,组件的质量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
但是非硅部分,如背板、边框、银浆、接线盒等材料对组件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同时,可能导致电站的内部收益率从预期的11%左右降低跌至5%以下。第三方检测机构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副主任纪振双8月在一场研讨会上表示,在对国内32个省市,容量3.3GW的425个包括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所用设备检测发现,光伏组件主要存在热斑、隐裂、功率衰减等问题。一款组件采用经长期户外实绩验证的材料,其使用年限可达25年;另一款组件采用未经长期户外实绩验证的材料,其使用年限可能只有10年且功率衰减快,两种投资收益净现值差为3.28元/瓦。对于电站开发商或投资者来说,拿两款组件产品相比较。省小钱、花大钱得不偿失光伏发电是相对成熟的技术,拥有可预测的能源产出和稳定的现金流,被国内的一些发电集团称为晒着太阳的现金奶牛。
其带来的后果则可能导致电站寿命缩短 、电力输出大幅衰减率。背板材料的失效将使组件内部的封装材料和电池直接曝露在严苛的户外环境中,引发封装材料水解、电池和焊带腐蚀以及脱层等问题,迅速降低组件功率输出和使用寿命,严重的还会导致组件绝缘失效引发火灾和伤亡事故。
随着中国政府推动光伏应用的政策陆续出台,中国光伏电站开发的大幕正徐徐开启。事实上,要保证组件性能正常并不容易。
知名组件厂商曾有意在青海投资建设20MW光伏电站,其技术总监为此事实地探访杜邦并发现,基于杜邦邦特能 PVF 薄膜的背板TPx(如TPE,Tedlar/Polyester/粘接层),与大多数未经验证背板的成本差异是每块组件1-4人民币,为了补偿这部分成本的上升,大致只需要每块组件多发1-4天的电此种方式较稳妥,已有很多厂商采用。
如果继续采用此种办法,采购其他国家的电池片,后续还可能迎来第三次、第四次反倾销战争。三:采用OEM方式,委讬国外厂商生产,采取贴牌生产办法。美国的反倾销措施对一些相关国内厂商是灭顶之灾,如此高的关税导致他们在美国的销售完全无法继续,目前所能做的是在清理美国库存的同时,商量应对之策。为应对之前的欧美双反,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在国外建立了生产基地,如昱辉在南非、土耳其、波兰都建立了生产基地,出口美国的组件并非由中国的工厂生产。
二:从双反范围之外的国家采购电池片。在美国的反倾销初判之后,天合、阿特斯、英利纷纷发表声明,对美国商务部此举表示反对,认为该举措有悖自由与公平贸易原则,同时异口同声表示不会放弃美国市场,将继续服务美国的客户和贸易合作伙伴。
然国外建厂成本较高,且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因此对这些企业来讲,双反的影响很小甚至于没影响。
但此方法在拉动台湾光伏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其带了不小的麻烦,因为美国的第二次双反将台湾的电池片也包含在内,并且税率与大陆厂商不相上下。中电光伏也已建成土耳其工厂。
EnergyTrend通过采访几家企业得知,目前厂商主要采取的应对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国外建厂。美对华第二次双反如约而至,高达26.33%-165.04%的反倾销税如一堵墙,堵死了中国光伏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道路。这是第一次美国双反后企业普遍采取的方法,即从台湾采购电池片,组装成组件再出口至美国。天合、晶科、英利等生产基地集中在中国,对美国又保持着一定份额的企业可借鉴以上企业的做法来保留美国市场。
出口美国的前四厂商分别是天合、阿特斯、晶科、英利。相信经过此次双反之战,中国的企业在应对贸易战的问题上会越来越游刃有余。
以上都是合理的应对之策,但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厂商适合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此一块可口的蛋糕,没有理由轻易放弃,考虑怎样保有美国市场时相关企业的当务之急。
前方无路,中国的光伏厂商该怎样应对呢?首先看今年1-5月份中国组件厂商的出口情况:2014年1-5月中国的组件出口总量9.7GW,其中出口美国1.8GW,占比18.6%,仅次于日本,成为中国厂商的第二大光伏市场,并保持逐月上升的趋势二:从双反范围之外的国家采购电池片。